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何可可谈影评的文风 ...
读到新京报“评论周刊”里发的两篇关于《三枪拍案惊奇》的影评文章辩论:张艺谋的《三枪》真的“没意义”吗,一篇批评居多,一篇肯定居多。先不论谁对谁错,艺术上有时候简单地说对错,其实未必对。只论其中署名张平的文章《张艺谋成了游击队员》,我喜欢他的文风,试举一例:
“.......如果说有点紧张的话,那是奇怪为什么越来越不好玩了?导演到底要讲什么?假如这个时候,导演有什么东西抖出来,那还真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问题在于,他本来就什么都没有,只是说我就是让你们笑啊。你们笑啊,为什么要把我当思想者举着呢?
准确地说,这是一部喜剧加悲剧变成的闹剧,但不是黑色幽默剧。要看黑色幽默剧,找科恩兄弟的原版《血迷宫》看去。黑色幽默就是有思想的,或者是让人笑了之后有所感悟的。但张艺谋拒绝这样做,也反感观众这样做。问题是,你的电影在笑谈之中,突然间变得血腥起来,杀了好多人。作为一部非武打片,这自然就会让人想,导演并不是觉得这样杀人好玩,而是想表达点什么吧?导演说,不是的,过年了,我就给大家杀点人来玩儿。”
我觉得以上这几句话是我看到的关于三枪的评论文字里最有价值、最有力量的、最准确地触碰到这件事情的本质的。其实他谈了一些很深的道理,关于类型的约束性,关于艺术风格与作品主题之间的内在关联,关于传播中受众心理与艺术作品呈现方式的关系。——但他是用最普通、最易于理解的语言说出来的。我觉得这样特别好。
我特别喜欢话糙理不糙的评论文字,特别讨厌咬文嚼字、大量堆砌专业术语,最后却啥都没说到点上的文章。而后者却是大量充斥于各类专业影视评论杂志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他说了半天,读者却到底还是无法搞明白一件事情:您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片子啊?——最后,你只能问一声:您这是嘛意思?您这是在吓唬谁啊?
电影批评文章的高低好坏,应当在于评论者看问题的准确和深入与否,真的不在于您用了多少专业术语。无论做什么学问,高手能够抓住复杂事物的内在本质,且有能力用尽可能简单的表达方式一步到位地揭示内在本质;而庸才的本事全在于绕圈子。为什么要绕圈子呢?因为他自己其实也没想明白一些事情,他只能用绕圈子的方式来掩盖自己没想明白。
化繁为简,这是本事,需要很深的功夫,需要锐利的眼光。化简为繁,这是愚钝,只需要学点八股文的格式,胡乱抄几个或者索性生造几个狗屁不通的词汇就行。
一个多月前,我参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学生影评大赛开始运行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影协举行的,与会者很多都是电影学术界的著名学者专家。当然,我不算什么著名学者,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电影教育工作者。但会议还是让我作为中戏代表说几句话。那么我就说了一个意思:我很少看专业的批评文章,我更宁愿看网上的一些只言片语,因为我在后者那里往往看到了作者对电影的爱,而在前者那里,我往往更多地看到的是对更高的学位的爱,对更高的职称的爱,对更高的学术江湖地位的爱。——真的,我真是烦透了那些说了半天等于啥都没说的专业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