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故事片分析攻略
要点:
1.了解故事分析、视觉分析、听觉分析的主要构成。
2.掌握故事分析、视觉分析、听觉分析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每个人对艺术的欣赏、分析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尽管我们说艺术是对情感的表述,但是所有的艺术首先呈现给人们的是感官的满足,诸如视觉,诸如听觉。
电影提供给观众的愉悦首先是一种感觉快感,其一就是观看癖,按照精神分析学的看法,观看癖是人的本能,它包括看和被看,二者都能产生快感。当代女权主义电影批评的代表论者劳拉·穆尔维有个著名的论断:“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
科学研究表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人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源泉。人类有各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每种感觉器官都有其确定的感觉范围,通过各种器官的交互作用,人类可获得完整的信息。其中视觉与听觉是主要的器官,对同一事物,视觉接受的内容要比听觉接受的内容多166倍,听觉的记忆率为15%,而视听结合的记忆率为65%以上。与其他艺术相比,影视艺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综合了语言、画面、音乐、音响等视听觉因素的优势,各个因素互相作用、互相配合,从而使各自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与小说、诗歌等艺术不同,电影真实反映生活的独特手段首先是它的直观性。它诉诸人们感官的是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观众不需通过“翻译”,不必借助想象,人物的形象在银幕上是通过画面来再现的,画面则赋予人物具体感、现实感。同其他艺术如戏剧、舞蹈相比,电影的艺术形象也与它们有本质的区别。电影要求人、物、景、光、色五种视觉元素与客观现实最大限度地相像,即电影的视觉形象要有高度的直观真实性,任何一点虚假都会损害银幕形象。
如果说电影的传播过程是创作者一影片一观众的话,那么电影直觉分析的对象就是观众的直觉,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尽可能地把自己化身成一个一般的观众,分析这样的观众面对一部影片时,感受到的视觉听觉效果以及看完一部影片时看到了什么样的故事,从而总结出观众需要什么样的故事,以及什么样的视听冲击力。
事实上,对电影的最初分析已经在观看影片时完成了。看完影片以后,直接观感就是对这部影片的最初评定。当观众看电影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向影片提出问题,“情节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演员所说的台词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等。在电影进行中的每时每刻观众都会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观众会试图从电影本身的解释中找到“合理”的逻辑性,也会时刻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来审视着画面的可能性。观看好看的电影时我们会说,“是这样啊。”或者“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啊。”我们不喜欢的电影往往是那种看着很虚假的“不真实”的电影,这种电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讲的蹩脚谎言。当然,如何愉悦观众是电影制作人所要关心的,作为评论者来说,不但要找出电影好看(合理)的地方,还要试图分析为什么好看。
对一部影片而言,观感往往产生于电影中最能让观众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对观感的分析也就成为对这部电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点。我们只要问一下自己,这部电影哪里最吸引人,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为:什么吸引人,电影分析就产生了。观感作为最初对电影的评定,势必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会因为分析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必刻意减少这种差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才使得分析更加开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为电影分析的目的是发挥综合能力欣赏作品,同时将作品的丰美面呈现出来提供给别人,所以开放式的分析论也就不必排斥专业分析工具。我们也不能夸大专业分析工具的功能,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片分析方法并不存在。
观感是电影对观众的影响结果,它意味着观众从电影中最直接地得到了什么。对观众来说,观感从来就没有对错之分。作为分析者,要相信自己的观感,不要被导演的名气或电影所获得过的奖项等非电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电影本身的东西只能印证观感,而不能产生观感。
在构成电影的诸多元素中,故事无疑是居于最基础的地位。尽管故事并非终极目的,但故事作为母体规定着声、光、色等感官元素的排列,并以这些元素为中介,引发观众的观赏兴趣,从而产生审美体验、文化认同等不同的观影感受。换言之,电影的一切目的,必须隐晦或鲜明地凝结于故事中,并在观众接受故事的过程中实现。
一、电影的故事
英国的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认为,故事就是对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他说:“故事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听众是一群围着篝火在听得入神、连打哈欠的原始人。这些被大象或犀牛弄得筋疲力尽的人只有故事的悬宕才能使他们不致入睡。因为讲故事者老用深沉的声调提出:“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昵?”
电影艺术博士罗伯特·麦基指出:“故事在不断地设法整治人生的混乱,挖掘人生的真谛。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需求。”100多年前,当电影作为杂耍出现时,刚从小说面前走开的读者,面对电影,一方面惊喜于它的新奇,同时又下意识地依凭着惯性去从中寻找故事。但是在他们满足了好奇之后,却因为电影缺乏故事而失望。梅里爱的出现,使得电影从此变成了一个故事的叙述者,它那独特的时空优势,那亦真亦幻的造型手段,使它在讲故事方面比无论是口传心授还是文字描述,抑或是戏剧表演都优越得多。
从故事内容与受众的角度,将银幕上的故事分为两大类:“我”的故事和“别人”的故事。
对自身的关注是人类最基本的关注。尽管银幕上展示的是形形色色的奇异故事,然而一旦进入这个奇异世界,我们又会发现我们自己。故事是我们生活的比喻。我们去看电影,从而进入一个令人痴迷的新世界,去设身处地地体验那些与我们的经历相似的生活,去体验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欢乐与恐惧,并从中找到我们人生的答案。所以那些关注现实,特别是生活现实的电影总是很叫座,因为观众可以从中找到“我”的故事。电影工作者特别能把握大众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时代的热点问题,去上演形形色色的“我”的故事。
“别人的故事”令我们着迷,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新鲜感:现代人在空前地注重隐私和个人独立性的同时,面对由此产生的隔膜又刺激了人类原有“偷窥”他人的本能、窥视和刺探他人的私秘生活的欲望。他人与自我是一种比较,他人的喜、怒、哀、乐成为自我观赏的对象,因与自我有了距离而产生美感,于是“他人”的故事,包括种种传奇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其实“偷窥”他人最终还是为了自己,为了了解、比较进而沟通甚至是内窥自我的需要。在别人及其冲突的深处,我们找到了我们自己的人性。那些初看起来似乎并不同于我们,但其内心却和我们息息相通的另外一个人的生活,成为一个巨大的隐喻,它同样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从而照亮我们的日常现实。
绝大部分在公开场合放映的电影都是叙事电影,虽然它们在叙事程度上有强弱之别,叙事电影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也曾有关多次尖锐的论战,但是叙事电影或半叙事电影(如纪录片类)仍享有今日电影工业生产的支配霸权,叙事模式甚至还“渗透”到一般的家庭生活纪录片中。可以说,电影因叙事而存在。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因为趣味,但其深层动因却是故事中提供着“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种种答案。对观众而言,决定一部电影是否好看的根本在于故事情节。观众认为国产影片不好看,最大问题仍是故事情节。中国第五代电影人刚出道时似乎不擅长讲故事,急于把自己接触到的各种新思想表达出来,电影《黄土地》等遭到的冷遇(据说当年在波兰的一家电影院放映《黄土地》时,影院中竟空无一人)逐渐使他们认识到电影还是要讲故事的。然而,今天的大片们虽然有票房的成功,但口碑不佳,原因就在于这些大片并没有在讲故事方面取得成功。
那么,对观众而言,是如何感觉或者感知电影的故事的呢?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故事分析昵?
二、主题分析
当观众看完一部影片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部电影讲了什么?”,这句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一部影片的“主题”不仅经常开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匣子,也是新闻媒体影评议论发挥的重点。所以影片的主题分析是一种最为普及的影片探讨方式。
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们所感受、感悟到的东西。要反复地、深入地分析这种理解和感受,解释出对主题的认识、感受、理解的原因。主题不搞清楚,分析就无法透彻。
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更是我们在看完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的东西。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着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
(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所以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地理解,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
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却讲不清楚的。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需要查阅影片相关的资料。但是从直觉分析电影主题更侧重的是以下的问题:导演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些东西令你激动回味?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
三、内容分析
当我们强调主题分析的重要性时,我们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电影不具有内容。相反,这个概念本身有相当明确的定义。
在传播学中,内容分析是一种客观、系统、能对明确的传播内容进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但是不论是在电影领域还是其他的艺术生产过程中,内容永远离不开它借以附着的形式而独立出来。真正的影片内容分析必定以其形式分析为前提依据,“否则,我们谈的就不是这部电影,而是它借以取材的一般性问题。影片的真正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与这些问题混淆,因为它已经将这些问题素材转变过了。”。
针对一个特定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关系,提出三个有效的设问:它在谈些什么?它讲述什么?它论说什么?对电影分析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清,无论如何,一部影片的内容绝对不是现成的,而是经过建构的。
在分析影片的内容时,我们关注故事,对故事,观众兴趣最大的是矛盾、情节和细节。
(1)矛盾分析:在一般戏剧性较强的影片中,矛盾冲突都是十分重要的;即便在一些戏剧性不太强的影片中,也不乏矛盾冲突的表现,因而,对于矛盾冲突的分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在电影中,矛盾冲突通常表现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集团之间、群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争议或斗争,它对于表现影片的主旨可以直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一部电影的矛盾冲突中,有时又可以表现为主要的矛盾冲突和次要矛盾冲突,分别在影片中起到不同的作用,都是值得评论的。
(2)情节分析:情节对于作品的思想意蕴来说,应属于形式,而对于作品的结构和艺术语言而言,又属于内容,在分析电影故事时,我们把它视为内容。在一部电影中,情节是故事发展的轨迹,在情节的延宕中,交织看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众多人物的喜怒哀乐、命运遭际。在情节的发展轨迹中,通常表现为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等环节,正如我国传统戏曲理论所强调的起承转合那样,演绎着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由于电影意在表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其情节的构织又常常呈现出反复交错,即出现主要情节与多个次要情节。这些情节有时呈现为平行的状态,有时则呈现出反复交错延展的情形。
(3)细节分析:电影中的细节表现为在情节的运行中一些于瞬间出现的人物的表情、动作或人与人的交流。细节在影片中经常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来说,细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对于影片主题的强化;二是对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揭示;三是对于情节发展的推进。细节可以富有诗意式哲理,对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启示。
电影故事分析,必须在电影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而电影内容分析,必须借助于结构、人物、场景、景别、机位、色彩、光线、声音等一系列的形式的分析。我们先来看看结构分析和人物分析。
四、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一般说来就是为了突破主题分析的狭隘困境,矫正它所可能带来的过度的武断性。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种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结构与情节紧紧相连,结构是营造情节的方式和方法。电影的结构是复杂的。就其结构特点来说,有的影片表现为平铺直叙的结构特点,有的影片则表现为两个或更多情节平等发展的特点,有的影片还体现为倒叙的或插叙的结构特点。在其结构的风格样式上,有的影片采用戏剧式结构,即特别重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矛盾冲突的营造与发展;有的影片采取小说式结构,即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及其内在的规律自然发展,并不刻意渲染和激化矛盾;有的影片是散文式结构,即有意淡化故事表层的冲突,更为重视潜隐在人物心理深层的矛盾,在其表层呈现出富有散文化或者诗化的特色。
下面谈谈观众直觉感觉到的与电影故事有关的情节和细节结构分析。
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
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性的排列关系,一般都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通常是四种存在模式:情理之中,预料之中;情理之外,预料之中;情理之中,预料之外;情理之外,预料之外。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种人为主观的因素。这种“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
现代电影中,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在表面构成上,会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一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无非是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个体无意识形成集体的有意识;另一种是整体有意识形成风格的有意识。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表现在剧作的合情与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构成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为重要。
一般观众经常说某些电影看不懂,这些看不懂的电影大多都是现代电影。在现代电影中许多情节、乃至细节看似无意,却被导演有意地排列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非顺序型的排列,在习惯了传统电影的观众眼中往往是无理的、无逻辑的。所以观众想要明了电影的主题、内容,必须把这些情节、细节按照逻辑的、有道理的结构重新排列。如果这种重新排列成功了,观众就认为这部影片看懂了。也就是说,在现代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导演竭力想用一种非乎寻常的结构来表述结构里暗藏的玄机:而在观看一部电影时,观众努力想把那些非线性的、非理性的结构理顺为线性的、理性的结构。这似乎是一对矛盾,但正是这样的矛盾,使得在直觉电影分析中,对现代电影的结构分析变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它可以帮助更多的观众理解现代电影。
五、人物分析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对观众而言,欣赏电影,是希望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不是一般的人物(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物,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在观众的潜意识中,人物一演员,演员一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